目 录
督导天地
1.2011年上期教学督导高职研究室“听课月”活动总结………………………1
督导进行时
1.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高学院教学质量提升学院办学实力………………………5
2.加强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8
教改动态
1.深职课改:由“公共外语”转身为“职业外语”…………………………………12
2.滨州职业学院“1235”工作思路引领公共基础课程改革………………………15
2011年上期教学督导高职研究室“听课月” 活动总结 为继续贯彻学院加强对教学质量监督的指示精神,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根据教学督导高职研究室本期工作安排,在主管院领导周秀英副院长的具体指导下,我室全体成员于本期四月在本部、医学、农学教学点对任课教师共计四十位进行了多达一百六十八节的听课,涵盖面广,既有理论教学课,又有实践操作课;既有室内课,又有室外课。听课对象基本覆盖到十四个专业。为确保“听课月”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以督促教”的实效,我们与系部领导联系协商,以系为单位发放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情况测评表,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确定听课对象,制定听课安排表,邀请系部和相关教师一同听课。在听课过程中,督导和系部的领导、教师本着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遵循《听课评价表》中所列各项评价指标,对教师课前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检查,课后组织听课教师和学生分别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较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的效果,将评价意见反馈各系部,请各系部继续督导、整改。我们还在本部的人文教育系、农学教学点的机械工程系、医学教学点的药学系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听课活动,本次听课月活动在系部和教师中引起积极反响,系部表示集中听课促进了系部教学质量提高,许多青年教师认为评课对他们授课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任课教师的总体评价是:多数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备课充分,课堂组织有序,教学内容充实,知识阐述准确,能够根据课程特点,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采用互动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资料丰富,运用恰到好处;能较好地驾驭课堂,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语言表达、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教学技能方面上比上一学期有了明显地提升。但也存在课堂教学仍然是“满堂灌”,教和学“两张皮”等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从总体上看,教师教学的共同优点主要表现在: 1.大部分教师都能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任务。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观点正确,教学行为规范,合理把握教学环节,授课信息充足,教学内容熟练,部分教师做到了脱稿讲授。如:机械工程系的唐爱武老师讲授的《特种加工》操作课,操作的目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检查等过程完整,学生听得明白,操作也有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规范,教学效果较好。 2.许多青年教师成长很快。他们有较强的事业心,对业务很钻研,教学方法上普遍显得灵活多样,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合理使用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启发式、研讨式相结合,教学互动情况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护理系的刘雪娟、基础医学部的彭丽花、农学系的刘俊琦、机械工程系的麦波、财经系的曹太和等老师,对教材钻研透彻,重难点把握较准确,讲课深入浅出,课堂氛围好。 3.部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深入研究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实操技能的意识明确。如电子技术系魏媛老师讲授的《土力学地基与基础理论》,将知识点与工作岗位实际过程结合起来讲授,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问题,学生易于掌握。 此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课堂质量意识,对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存在问题: 通过听课和向学生了解教师教学的情况,暴露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解读不到位,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节奏紊乱,详略错乱,教学意图模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地交流与沟通,课堂比较沉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些教师教学基本功欠缺,授课过程中语速过快,语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不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分析不够深入,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 3、有些教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秉性、特长和不足缺乏了解,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对专业的新信息、新知识不甚了了,引用的案例不符合学情。 4、有些操作课的各环节不完整,示范不到位、欠标准,并缺乏严格的检查措施,放任学生干与教学无关的事。在所听的操作课中,有相当多的教师课前准备不足,上课前不管设施、设备是否完好到位,不先讲当堂课的操作目的、要求、步骤,直接示范,一节课下来,不知道要求学生做什么,学生会有什么收获,会有哪些提高。更为严重的是有个别教师课前不准备,随意操作,示范后不知道结论是什么,还有的教师个人示范操作不规范,不标准,极易出现操作事故。 三、思考与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在教学组织、板书安排、语言表达、教案撰写、教材处理、课件制作及学情研究等方面,学院还要有组织地、有计划地、有部门负责、定期开展培训,系部也应多组织经验丰富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畅谈教学体会、传授教学经验;组织观摩教学,加强教学技能示范的教研活动。
二是要继续重视优良学风的建设。教与学是一个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学风的好坏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原因。相当部分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上课迟到、缺勤现象严重,听课精神不集中等等,学院应从思想教育,关爱学生、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培育优良的学习风气。各个部门的也应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三是学院要将质量兴院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营造关心教学、重视教学、熟悉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为教学一线排忧解难,有求必应。 总之,本期的听课月活动,由于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系部倾心投入大力支持,效果是明显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将继续以教学质量为抓手,立足课堂,全面总结经验和教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课活动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督导高职研究室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加强学院内涵建设 提高学院教学质量 提升学院办学实力 ● 胡晓军 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即将进入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促进和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我院已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实质性的合并,院本部也已成功搬迁,目前,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高学院教学质量、提升学院办学实力,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内涵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应主要从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建设。 一、专业建设 1.专业布局 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根据地区、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通过新增、淘汰、改造等措施,使设置的专业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办学资源,更好地融合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2.专业群建设 围绕一两个重点、骨干专业,构建为某一类产业服务的若干个专业。加强专业群建设,不仅能实现专业办学规模的最大效益,同时也能够更加突出职业特点和就业导向。发挥专业的综合优势,建设精品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并以点带面,从而增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实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内涵建设,关键、核心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建立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1.加大教师培养的经费投入 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投入,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和参加有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医学类专业教师应到本科院校、医院进修学习。 2.引进高级技术人才 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加强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建设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聘请有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功能,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立教师激励政策 建立相应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坚持“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方针。进一步提高一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避免“走得多,回得少”。 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当财力不够的时候,学院内涵建设不是看图书馆、教学楼、办公室有多大,而是要看实训条件,实训室里面有无仪器设备,光有实训大楼,里面是空的,是不行的,而且实训教学要成体系。 1.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独自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按照职业岗位的流程,通过建立有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室和实习车间,强化职业角色仿真和模拟,使学生在校内能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操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注意省级重点实训基地的建设。 2.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医院、厂矿企业的密切合作,建成多个稳定的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以企业的生产车间作为学生的实训实习场所,实现资源共享,使之成为开放型、共享型、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 3.订单培养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订单培养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生能顶岗实习,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学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报酬,全程参与生产和管理,在实践中学到知识,从而培养会做、会讲、会经营管理、有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四、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建设 通过建设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形成公平良性的竞争环境,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建立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评估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应将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起来,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个体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集体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小机关、大教学”的人事改革,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 2.建立层级结合、上下贯通的教学质量评价运行机制 建立由学院、系部、教学研究室三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逐级负责,分工协作;避免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进一步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充分发挥系部、督导室的教学质量考评作用。 (该文的作者为基础医学部主任)
加强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 孙 雁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在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后,一些教师放松对理想的追求和世界观的改造,政治方向迷失,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奉献精神。有的利用教师自主支配时间比较多的条件,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兼职或商业性服务活动,因而对教学的精力投入减少,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课堂上照本宣科,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学生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2、重教书,轻育人。部分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往往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是专职学生辅导员和政治课教师的事,与己无关。“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在这一部分教师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忽视自身的师德修养,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失偏颇,在与学生交流时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学生宣传一些不科学的、不正确的东西,误导学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为人师表不够,关爱学生不足。个别教师自身素质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难以起到表率作用。一些从事教学的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忽视思想教育,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从事管理的教师,不愿认真研究和详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讲不清楚,往往采取回避态度,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4、思想认识滞后,服务意识淡薄。在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教师是由原中专学校转化而来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没有完全得到实质性提高,知识结构单一。许多教师已不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但他们仍安于现状,不重视学科研究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思想僵化,总是以师道尊严的面目对待自主性、个性极强的高职学生,缺乏服务意识,缺乏与学生的沟通,造成教育服务不到位,工作责任心欠缺。
5、师德建设的管理薄弱,措施乏力。一方面,“一手硬、一手软”,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薄弱,没有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确立和执行有效的师德评估制度,也缺乏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工作职责不明。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思想畏难,内容滞后,形式单一,方法落后。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完善,许多制度尚不健全,存在一些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也影响到高职院校。个别教师受社会上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理想情操失落,道德观念下降,过分讲实惠、讲自我,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给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这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从质量上、数量上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补充师资,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都出现了一些师德师风水平不高,责任感不强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存在着“重学生,轻教师”的现象,高校教师教育工作相对“淡化”、“弱化”,师德师风建设相对滞后。 3、教师负担过重的影响。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较快,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的教学、教研任务普遍过重,许多教师处在超负荷工作的状态,精力比较分散,以致少数教师忽视了师德的修养。 4、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导向的影响。学校在职称评定中虽然对师德也有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偏于看重参评者的科研成果及论文著作等“硬件”,对其师德表现和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情况往往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不违法、不犯大错就行了。 5、学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师德管理、监督、评价机制。一些学校还没有把师德建设摆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位置,没有建立和实施师德建设的有关制度,比如师德教育学习培训制度、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等,因而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措施 1、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通过政治活动和理论学习,尤其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以为学生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地从“实际、实用、实惠、实在”中解脱出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2)强化教师角色认知。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取决于角色认知的程度,师德培养的成效如何也取决于此。 通过评选表彰“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人民教师”,邀请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为教职工作思想报告等一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帮助教师更快、更自觉地内化这种角色认知。 (3)培养教师职业情感。 如转变观念,重塑教师精神,由“照亮别人、毁灭自己”的悲感情结教育向“照亮别人、发展自己”的完美和谐统一的职业成就感教育转变;引导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使他们意识到课堂教学对之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从而激发教师自觉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 2、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1)逐步完善教师管理体系。 将师德师风内容纳入教师培养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规章制度,从不同角度提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思路以及实施原则,从而使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目标明确、有章可循,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健全教师考核体系。 学校要对照标准和要求,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的职务评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和津贴分配结合起来,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甚至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使师德建设的指标由“软”变硬”。
(3)构建师德师风监督体系。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并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系统内以及干部、学生等相关人员中对教师进行考察评议。与此同时,学校要设立师德师风意见箱,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倡导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对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和评议。 3、关心和爱护教师 (1)在物质上关注教师的利益,解除其后顾之忧。 学校要从教师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理解、体贴教师,通过细致、周到、优质和高效的各种服务,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如解决教师住房、工资晋升、子女就近入学等问题,为教师创造“多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的工作环境,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提高师德建设工作的实际效果。 (2)在精神上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 充分发挥工会等后勤服务部门的作用,组织开展好各类文体活动 ,定期为教师进行体检 ,经常与青年教师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排除思想上的烦恼,从根本上扫清思想障碍。教师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他们才可能更专心地投入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真正视教师为主人,并通过教代会等各种形式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咨询,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该文的作者为教学督导高职研究室主任)
★深职课改:由“公共外语”转身为“职业外语” 张艺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日前,她和其他4名同学根据网上的招聘信息,经过笔试面试,顺利进入马士基(中国)航运深圳公司顶岗实习。张艺认为,他们之所以能获得这个到全球龙头物流企业锻炼的机会,是与他们职业英语的学习密不可分的。在职业英语的学习中,有关应聘技巧、职场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战胜”了与之竞争的本科生、研究生,而国际商务中提单、发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让他们在马士基这样全英文的工作环境中迅速进入角色。 张艺等人的实习表现赢得了企业的认可,有望毕业后正式入职。他们接受采访时说,在深职院学英语有两点感触:一是这里的英语学习抛开了应试的压力,老师会精心设计趣味性很强的学习情境或学习任务,让人快乐地学习;二是英语课不再像中学那样泛泛地讲授语言知识,而是紧密结合所学专业,穿插职场的工作内容,帮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素质。 走出考级英语学不能用的困境 张艺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外语教学改革的受益者。2008年,学院启动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引导的外语教学改革。两年多的改革成果表明,该校的外语教学正在实现从应试到应用的转身。 说起职业外语教学改革的初衷与动力,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院长徐小贞教授感触颇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没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学生听说写译能力较差,学不能用;所学内容与将来的工作岗位脱钩,学不致用。老师和学生都忙于考级,老师异化为过级培训师,学生异化为做题机器。结果是学生画了勾、拿了证,但是到了工作岗位用到外语的时候,照样张不开嘴也动不了笔。”深圳职院曾在高职毕业生中作过一次专项调查:受访者中有70%的人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最能派上用场的是听、说、译三项技能,有80%的人认为,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最弱的就是听、说,有80%的人认为,在校期间英语课程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差甚远。在校学生与校领导座谈时,同样发出了改革外语学习的强烈呼声。他们表示:虽然在外语学习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应付标准化考试,但听、说等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真正提高。
应试型外语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的错位,激发了深圳职院改革外语教学的动力。 重构立足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既然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那么外语教学就不应该成为孤立的基础课,而是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体现出职业定向性的要求;既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那么就应该把师生从分级考试中解放出来,打破应试的枷锁,把英语教学、专业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深圳职院对外语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彻底的重构。从宏观的目标取向、观念定位,到微观的教材编制、情境设计、实施过程、评价机制,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 针对不同专业,学院对外语教学进行了细化,开设了IT英语、设计英语、土建英语、化生英语、商务英语等,这些课程不是英语学习和专业词汇的简单叠加,而是深入细致地渗透出各个专业领域的工作内容。比如,物流专业学生会通过外语课学到如何发货、收货、装船等具体商务细节;化工专业学生会学到化妆品、药品、食品安全、营养配餐等内容;文秘专业学生会在课堂遇到安排国际会议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应的英语知识,而且也学会了如何按照国际惯例准备资料、发布通知、预订酒店会场、迎送嘉宾、整理纪要、处理票务等。一位任课教师表示,给学生讲解的课堂内容或布置的课堂作业,没有哪一样是闭门造车的,都是努力做到与职场的实际运作“零距离”。几年来,学院陆续为不同专业度身定做了相应的职业外语教材,总数已接近40种。 深圳职院的职业外语课程分为职场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三个阶段,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另有小班化的口语课专门训练听说能力。这样的改革无疑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随着职业外语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师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懂外语是不行的,必须要深入到所讲授的专业里面去,了解所在领域的行业、专业知识。一位新入职不久的教师表示,虽然有压力,但这在客观上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从教书匠向“双师型”教学名师转变的动力和机会,而学生在英语能力上的进步也给老师带来更大的职业成就感。
在课堂之外,学院还开辟了多种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的英语教师鼓励学生走上街头,搜集深圳公共场所的英语标示牌,为“问题英语”挑刺。此外,学院还通过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报纸、英语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写作比赛、参与会展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练兵”环境。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院在每个学期都会开出近70种外语类选修课,如办公室英语、医学技术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影视赏析等,供学生根据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 引领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努力,深圳职院职业外语教学改革成果已初步显现。 改革之初,为了使师生彻底摆脱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安心转向职业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学院废除了实行多年的英语过级与毕业资格挂钩的做法,不再强行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英语等级考试。令校方意想不到的是,原来准备以牺牲等级考试的及格率作为代价,但在推行职业外语教学改革后,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及格率反而比以前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 “现在上英语课,我们学起来有兴趣,而且学了以后也真正有用”,“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而且培养了实战能力”,学生在英语老师的教学博客上跟帖写道。 作为领跑者,深圳职院的职业外语教学新思想日益引起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兄弟院校的关注,两年多的时间里,陆续有数十所高职院校到深圳职院交流、取经。在北京、上海、厦门、成都、太原、沈阳、长沙、深圳举办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研讨会上,深圳职院的英语教学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赢得专家和同行的广泛认可,甚至一些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也慕名前来观摩考察。 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表明: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强调能力本位。深圳职院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在外语教学中注入了职业要素与实践要素,开创了职业外语教学改革的成功范例,实现了由“公共外语”向“职业外语”的漂亮转身。
★滨职课改:“1235”工作思路引领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滨州职业学院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国家骨干校建设的公共课程体系”这一主题,积极进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在工作实际中明确了“确立一个目标,实现两项任务,建设三个课堂,形成五个课程群”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确立一个目标”就是确立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两项任务”一是搭建适应专业建设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为专业建设服务;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包括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职业人”。“建设三个课堂”就是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的作用。“形成五个课程群”就是形成适应骨干校建设的职业核心能力、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五个公共基础课课程群。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广泛调研。开展面向在校生和用人单位的公共基础课专题调研活动,发放并回收学生调研问卷2033份,企事业调研问卷101份。在调研基础上,写出调研报告,提出课程群教改方案,目前正在制定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整体方案。 二是鼓励教学改革先行先试。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基础上,鼓励其他教研室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以点带面,逐步推开。部分教师已经在做英语和体育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基本形成体系,项目化课程方案已经做出。 三是第二课堂活动渐成品牌。充分发挥各课程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系列主题讲座,外语角、球类体育赛事等第二课堂活动建成品牌。现已举办了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辅导讲座5次,大学生英语竞赛辅导讲座2次,开展外语角9次;举办大学生经典诵读系列讲座2次。本学期还有多项讲座、体育赛事相继开展。 四是以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带动教科研工作,鼓励教师撰写论文、编写特色校本教材以及进行各类教科研、教改课题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