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群):中医学
制定人: 李魏青
合作人:邓冰莉、周桂林、胡丽丽、肖明、李俊峰、梁剑、李国威、谢炜麟
制定时间:2021年6月
华人策略研究论坛网址《西医内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2431513 适用专业:中医学
培养层次:大专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理论讲授+实训 教学时数:80学时
总学分数:5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整体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基础医学及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甚为密切,在中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课程性质:《內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8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的核心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以《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
本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和风湿性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等九大模块,讲授各系统疾病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原则及进展,重点阐述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使学生能学到较全面和系统的内科学知识。本课程实行“临岗(课间见习)—协岗(课间实习)—顶岗(毕业实习)递进型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医疗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标准,建立“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本课程设计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理论知识内容选取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并融合了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在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实训基地及相关科室进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实训室训练,医院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教在课堂,学在床旁,做在岗位。形成早体验,早实践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操作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横向强化,纵向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教学平台(TPMP 平台、智慧职教、智慧课堂等)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CPC(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如“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利用标准病人、临床病例,组织讨论等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急救原则和防治措施;
2.熟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症的概念、鉴别诊断、并发症、转诊和健康指导;
3.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二)能力目标
1.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指导能力;
2.能规范运用临床常用诊疗技术进行日常诊疗工作;
3.具有对危急重症患者初步处理和正确转诊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全心全意为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思想;
2.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守法和维权意识;
4.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团结协助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科学》课程学习内容主要由 9个学习模块、27个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成,校内完成理实一体教学80学时。教学内容丰富、结构科学合理,临床实践性内容与基础理论相结合,与周边学科有机结合,适应了该课程在培养高技能中医学人才中的作用。
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表1:《内科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览表
学习模块 |
学习内容 |
学习目标 |
重点与难点 |
建议学时 |
模块一 |
一、内科学概述 |
1.掌握内科学学习目的和要求 2.熟悉内科学概念、范围 3.了解内科学新进展 4.学会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思维方法。 |
1.内科学学习目的及新进展。 2.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思维方法。 |
2(理论) |
模块二 |
二、呼吸系统疾病 |
1.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及防治。 2.具有治疗和健康指导的能力。 |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
总学时20 16(理论) 4(实验) |
模块三 |
三、循环系统疾病 |
1.掌握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3.了解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4.具有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的能力 5.具有对药物选择、急症处理及正确转诊的能力 |
1.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措施 2.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快速心律失常的抢救。 3.原发性高血压的分级,原发性高血压的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高血压急症的处理。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5.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
总学时14 14(理论) |
模块四 |
四、消化系统疾病 |
1.掌握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疼痛特点及其变化的意义)、并发症、诊断和防治原则 3.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代偿期及失代偿期)、并发症、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4.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分类、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
1.慢性胃炎的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 2.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急性胰腺炎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
总学时12 10(理论) 2(实验) |
模块五 |
五、泌尿系统疾病 |
1.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慢性肾衰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健康指导能力 |
1.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治疗原则 2.尿路感染的病因、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 3.肾功能不全的分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
总学时6 6(理论) |
模块六 |
六、血液系统疾病 |
1.掌握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诊断步骤和方法 2.熟悉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类方法、临床表现、各类贫血的治疗原则 3.具有对、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及健康指导的能力 |
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 |
总学时6 4(理论) 2(实验) |
模块七 |
七、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
1.掌握甲亢、糖尿病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特别是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和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2.熟悉甲亢、糖尿病的病因,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糖尿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了解甲亢、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4.具有对本病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治疗能力 5.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 6.具有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处理和转诊能力 |
1.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 2.1、2型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
总学时7 7(理论) |
模块八 |
八、风湿性疾病 |
1.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 2.熟悉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转诊及健康指导 3.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4.具有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的能力 |
1.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
总学时3 3(理论) |
模块九 |
九、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
1.掌握常见症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熟悉常见症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健康指导 3.了解常见症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4.具有对常见症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健康指导能力 |
1.运动障碍及定位的诊断及治疗。 2.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 |
总学时10 8(理论) 2(实验) |
合计 |
80 |
2.学习模块设计
表2:学习模块设计
学习模块一 (学习内容) |
内科学概述 |
教学时间 |
2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内科学学习目的和要求 2.熟悉内科学概念、范围 3.了解内科学新进展 4.学会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思维方法。 |
学习内容 |
1.内科学学习目的及新进展 2.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思维方法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熟悉内科学新的进展。 2.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 的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 |
教学流程图 |
讲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应用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
考核方式 |
笔试 |
学习模块二 (学习内容) |
呼吸系统疾病 |
教学时间 |
20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及防治 2.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慢性呼吸衰竭的鉴别诊断和健康指导 3.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具有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慢性呼吸衰竭诊断治疗和健康指导能力 5.具有治疗和健康指导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呼吸系统疾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呼吸系统疾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分期、诊断及防治原则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呼吸系统疾病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 初步掌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炎球 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定义、病因、分类、 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签别诊断,熟悉或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原则,了解疾病诊 治的最新进展,学会书写呼吸系统疾病病历。 2.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诊疗操作 熟悉实施体位引流、胸膜腔穿刺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 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了解呼吸机的种类及适应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 初步实施上述诊疗技术操作。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病床边教学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讨论→录像相结合→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病床边教学、实验操作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提问 |
学习模块三 (学习内容) |
循环系统疾病 |
教学时间 |
14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级、危险度的分层 3.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4.具有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的能力 5.具有对药物选择、急症处理及正确转诊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措施 2.常见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快速心律失常的抢救 3.原发性高血压的分级,原发性高血压的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高血压急症的处理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分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5.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循环系统疾病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 初步掌握急、慢性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等循环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熟悉或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原则,了解疾病诊治的最新进展,学会书写循环系统疾病病历。 2.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操作 掌握心电图各导联的连接及心电图的描记,熟悉窦性心动过速、过缓、期前收缩(房性、结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房颤、室颤、急性心肌死等常见心电图的识别。熟悉实施心脏电复律、人工心脏起搏、心血管介入诊疗术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实施心脏电复律的操作。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病床边教学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讨论→录像相结合→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病床边教学、实验操作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提问 |
学习模块四 (学习内容) |
消化系统疾病 |
教学时间 |
12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级、危险度的分层 3.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4.具有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的能力 5.具有对药物选择、急症处理及正确转诊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掌握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疼痛特点及其变化的意义)、并发症、诊断和防治原则 3.掌握病毒性肝炎后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代偿期及失代偿期)、并发症、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4.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分类、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消化系统疾病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 初步掌握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熟悉或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原则,了解疾病诊治的最新进展,学会书写消化系统疾病病历。 2.消化系统常用诊疗操作2学时 初步掌握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术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腹腔穿刺术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实施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术、腹腔穿刺术的操作。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病床边教学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讨论→录像相结合→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病床边教学、实验操作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提问 |
学习模块五 (学习内容) |
泌尿系统疾病 |
教学时间 |
6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泌尿系统疾病的并发症 3.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4.具有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治疗原则 2.肾病综合征的概念、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3.尿路感染的病因、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4.肾功能不全的分期 5.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泌尿系统疾病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 初步掌握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慢性肾衰竭等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熟悉或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原则,了解疾病诊治的最新进展,学会书写泌尿系统疾病病历。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病床边教学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讨论→录像相结合→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病床边教学、实验操作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提问 |
学习模块六 (学习内容) |
血液系统疾病 |
教学时间 |
6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诊断步骤和方法 2.熟悉、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类方法、临床表现、各类贫血的治疗原则 3.具有对、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及健康指导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血液系统疾病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 初步掌握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熟悉或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原则,了解疾病诊治的最新进展,学会书写血液系统疾病病历。 2.血液系统疾病常用诊疗操作 熟悉实施骨髓穿刺术、骨髓移植术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熟悉输血的种类、程序、适应证及不良反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实施骨髓穿刺术的操作。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病床边教学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讨论→录像相结合→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病床边教学、实验操作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提问 |
学习模块七 (学习内容) |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
教学时间 |
7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甲亢、糖尿病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特别是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和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2.熟悉甲亢、糖尿病的病因,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糖尿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了解甲亢、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4.具有对本病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治疗能力 5.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 6.具有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处理和转诊能力 |
学习内容 |
1.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2.甲亢危象的概念及处理原则 3.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原则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初步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熟悉或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原则,了解疾病诊治的最新进展,学会书写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病历。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病床边教学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讨论→录像相结合→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病床边教学、实验操作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提问 |
学习模块八 (学习内容) |
风湿性疾病 |
教学时间 |
3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 2.熟悉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转诊及健康指导 3.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4.具有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学会书写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病历。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讨论→录像相结合→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
考核方式 |
笔试、提问 |
学习模块九 (学习内容) |
神经系统疾病 |
教学时间 |
10学时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常见症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熟悉常见症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健康指导 3.了解常见症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4.具有对常见症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健康指导能力 |
学习内容 |
1.运动障碍及定位 2.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3.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神经系统疾病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初步掌握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熟悉或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原则,了解疾病诊治的最新进展,学会书写神经系统疾病病历。 2.神经系统常用诊疗操作 初步掌握常见脑血管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D)中典型改变的识别。熟悉腰椎穿刺术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实施腰椎穿刺术的操作。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录像演示、自学、讨论、病床边教学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讨论→录像相结合→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病床边教学、实验操作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提问 |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
具备 3 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按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 1:15构建师资队伍,其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合理。有较扎实的内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根据课程需要通过“培养、引进、特聘”等措施,不断优化、调整、充实、完善课程内科师资队伍建设。
2.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1)理论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在仿真实训基地和附属医院进行早期接触,熟悉医院工作场景;同时利用标准病人、临床病例,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手段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库,延伸课堂教学,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课程组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化技术教学资源目录及使用方案、网络资源目录或网址,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1)项目引领: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中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依据专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确定本课程教学项目,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诊疗、保健指导,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设置学习模块,并将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学习子模块,使学生体会和感受真实的工作过程。
(2)教学做一体化:将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做同时进行,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做,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教学方法
采用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方法;模拟诊疗的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模型示教、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床旁教学方法等。
(1)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前由教师选择临床典型病例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病例设置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查找相关医学文献。课堂上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采取讨论式教学,每组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内科常见病及具有“急”、“危”、“重”特点的疾病是教学中的重点,如COPD、糖尿病、高血压脑病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显著加深同学们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模拟诊疗的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在模拟的模块中,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践采集病史并记录,体格检查,选择辅助检查方法,做出初步诊断并制定处理方案的工作过程。如高血压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3)模型示教、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如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等都可在模型上示教及实训,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学生按提高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课时教师根据提纲内容简单评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内容,教师组间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间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3.教学手段
(1)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尤为重要。随着患者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临床上很难说服患者及家属同意患者接受示教,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呈现大量临床图片加以弥补。内科教学包含大量检查和操作,由于时间、病例和无菌原则的限制,许多内容无法演示,直观认识的缺乏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多媒体教学可再现许多以往积累的典型病例、诊治方法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大量直观信息,便于对疾病的全面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智慧职教云课堂教学平台搭建自己的个性化课程,并利用这种结构化课程、微课、微视频等,通过问题预设,任务驱动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职教云”资源和移动终端“云课堂”的配合,可在移终端上实现学生管理、在线互动等,让资源库真正走进课堂。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临床操作技能的模拟实践及同学之间以角色扮演形式进行模拟训练。
(三)教材与教学资源
1.推荐教材
人卫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第八版(主编:闫金辉、李祖祥)是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是培养高职高专中医学人才的最基本和核心。
2.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教案、多媒体课件、统编教材、实验实训指导、技能考核指导、试题库、典型病例库、课程教学录像、影像图库、执业医师考试参考书等。
(四)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方式
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其中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践技能考核占20%,平时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占10%,具体考核如下:
(1)理论考试 主要考核内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操作中的客观指标、关键点等,题型以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题型为主。
(2) 实践技能考核 采取随机抽题考核(6人一组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模拟临床考核,注重能力素质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