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作者: 时间:2021-11-24 点击数:

大学生劳动教育

 

 

 

 

 

 

制订时间:2020年6月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G3000008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课程性质:必修课                     教学时数:34  

培养层次:三年制                     总学分数:2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校内校外劳动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讲授基础理论与知识,通过讨论课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属于高职高专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践课18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行动、社会活动的动商能力,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精准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原则和基本内涵,开展以“新时代、新青年、新技能、新梦想”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为导向,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目标,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为抓手,在技能学习和劳动实践中磨炼学生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引导其成长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技能人才。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2. 设计思路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劳动创造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本课程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勤工助学,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1)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劳动课程是基于学生专业及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为驱动,通过学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开展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职业实际,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等动商能力。

2)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

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实践自觉为依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参考标准,以各专业的岗位职责为依据设置能力目标,同时围绕岗位职责的完成设定相应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综合劳动素养及职业素养。在实践的内容选取上,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以及学校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3)基于各专业特点、因地制宜组织教学。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校可以安排闲置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也作为其他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医学专业可以结合“三下乡”、“社区医疗”活动开展校外实践。总之,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二、培养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通过各教学项目的完成,训练学生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行动、社会活动的“动商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达成以下课程培养目标: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2.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4.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二)课程目标

下面将课程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概况描述。

1.知识目标

1)知道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什么;

2)认知劳模的本职,知道劳模精神是什么;

3)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

4)认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5)了解衣服清洗常识和技巧,知晓衣服的整理与收纳技巧;

6)了解中国食文化,知晓饮食与健康;

7掌握绿化环保行动的要点,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投放要点; 

8)知晓急救相关知识;

9)掌握志愿服务的原则和要求;

10)熟悉假期实习和假期兼职的相关常识和使用技能。

2.能力目标

1)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

2)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自觉争当“劳模”,自觉传承工匠精神;

3)掌握衣服清洗的方法、技巧及衣物整理与收纳技巧; 

4)掌握饮食营养与健康、烹饪的相关知识

5)知道如何将垃圾进行分类;

6)知道如何对文明寝室进行布置与建设;

7)知道如何进行劳动救护;

8)能积极参与符合自身情况的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

3.素质目标

1)积极参加家庭、校园、社会劳动,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家务劳动的践行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劳动习惯。

2)强化学生做绿化环保的践行者。

3)初步培育学生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观念。

4)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体验持家之道和勤俭、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5)树立文化自信,继承与弘扬“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

6)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7)懂得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发挥自身的劳动技能优势,为家庭、社区做贡献,为就业做好准备。

三、教学内容及实践安排

本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重点结合专业特点、教材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发展趋向,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组织学生:(1)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2)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做好校园环境秩序维护,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培育社会公德,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3)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1.教学安排

本课程开设时间安排在大一两个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两大版块,分16节理论课与18节实践课,共34节课时。每个学期开设16课时。

1)理论教育

形式:课堂理论教学。

16学时/第1-2学期

安排时间:每学期8节理论课。

教育内容:理论课涉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技能等专题教育16学时。组织开展国家相关法律、劳动知识、劳动安全、劳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学习劳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讲解学期劳动计划与安排等内容。通过组织动员教育,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自觉遵守劳动安全法规。

2)劳动实践

形式:集体性的劳动(体力或脑力)教育活动。

学时:在第二学期开设18课时,其中8节理论、10节实践。安排时间:每学期在“理论教育”课后即可实施。

教育内容:实践课主要以实训、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开展,由专、兼职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和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内涉及如校园环境卫生清洁、学雷锋活动、校内外公益劳动、服务校级或学院(部)级大型活动(校内植树绿化、公共设施维护、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校外利用学期或节假日开展家庭劳动、社会有偿劳动和公益服务劳动等实践课内容,共18课时。

2. 学时分配  

1)本课程理论课程学习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1 )。

1  《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览表

模块

项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思政

元素

学时

知识点

技能点

一、绪论

 

任务劳动观念决定一生

1.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劳动实践“三部曲”

 

知识目标:掌握劳动的概念及意义;知道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什么;知道劳动实践的三种形式。

能力目标:将劳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自觉进行劳动实践。

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并自觉劳动。

重点:概念理解

难点:将劳动内化为行为习惯。

 

2

模块

项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思政

元素

学时

知识点

技能点

二、

劳模精神

任务1  认识劳动模范、

认识劳模,具备的特质

 

知识目标:认知劳模的本质;

知晓劳模精神的核心。

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弘扬劳模精神,争当“劳模”。

素质目标: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与工作态度。

重点:知晓劳模精神的核心

难点:具有爱岗敬业、精益、专注的态度

爱岗敬业、艰苦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

2

任务2  理解并践行劳模精神

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与核心

 

 

模块

项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思政

元素

学时

知识点

技能点

 

 

三、

工匠精神,

任务1  领悟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知识目标:认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领悟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能力目标:自觉传承、践行工匠精神

素质目标:向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看齐,学习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追求精益、创新的精神。

 

重点:领悟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难点:追求精益、创新的精神。

全身入投入的敬业与专注的精神

2

任务2  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精神的价值

 

模块

项目

学习内容

学习情境

重点与难点

思政

元素

学时

知识点

技能点

 

 

 

 

四、

家务全能

任务1  衣之有形

衣物清洗常识及衣物整理与收纳方法、技巧

洗衣技巧,掌握保持设施整洁、物品井然的方法与技巧

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材质衣物清洗的步骤、方法。

2.知晓不同类型衣服整理的方法与技巧。

能力目标:

1.掌握衣物清洗、整理与收纳的技巧。

2.能对衣物进行整理与收纳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整理与收纳习惯。

2.培养学生家务劳动的践行能力

重点:衣物清洗、整理与收纳的方法与技巧

难点:不同类型的衣物整理与收纳技巧

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树立文化自信

1

任务2  食之有味

了解中国美食文化

掌握饮食营养与健康、烹饪的相关知识

知识目标

1.了解常见膳食的营养价值。

2.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能力目标:

1.能大概判断膳食的分类和营养价值。

2.能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合理的膳食搭配。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2.培养学生烹饪膳食的劳动能力。

重点:膳食平衡与健康难点:膳食合理搭配

1

模块

项目

学习内容

学习情境

重点与难点

思政

元素

学时

知识点

技能点

 

 

 

 

五、

校园美化 

任务1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标准

垃圾分类操作

知识目标:1.让学生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3.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好垃圾的分类和处理。

能力目标:1.了解垃圾分类,能辨认垃圾类型并进行分类包装处理的方式

2.能辨别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辨相同物体不同情况下的具体分类

3.认识有害垃圾,学习有害垃圾的相关处理方式。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人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认识到预防二次污染的严重性和掌握预防二次污染的知识。

重点:

国家标准中的垃圾类型,

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辨。

难点:

同一丢弃物中不同类型的分辨方法,

同一物品不同状态下的分类区别。

树立保护环境、促进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1

任务2寝室美化

文明寝室建设标准

寝室美化设计与创意

知识目标:1.了解寝室美化的外在和内在意义。

2.了解寝室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色彩搭配方法。

3.掌握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所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1.能掌握简单的室内装饰设计方法。

2.能为教室和寝室进行有针对性的装饰。

3.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装饰品。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初步培育学生具有基本的动手制作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基础审美水平。

重点:针对校舍进行空间装饰的方法难点:色彩搭配方法、空间分布设计基础

1

模块

项目

学习内容

 

学习情境

重点与难点

思政

元素

学时

知识点

技能点

六、提升技能 

任务1   劳动救护一

气道异物、烫伤、中暑、止血包扎的劳动救护

 

海姆立刻急救法、冷敷、冰敷、绷带包扎

知识目标:1.了解气道异物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气道异物救护操作的原理。

3.掌握气道异物、烫伤、中暑、出血救护要点。

能力目标:1.能识别他人是否发生了气道异物。。

2.能为发生气道异物、烫伤、中暑、出血的人提供紧急救护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有所提高。

2.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3.初步培育学生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观念。

重点:气道异物的操作要点

难点:止血包扎的动作要领和手法

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及他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1

任务2

劳动救护二

心跳骤停、溺水、触电的救护

心肺复苏术、溺水心肺复苏、触电急救

知识目标:1.了解气道异物发生机制的内容。

2.理解心跳骤停、溺水、触电的危害。

3.掌握心肺复苏、触电救护技能要点。

能力目标:1.能识别他人是否发生了心跳骤停。

2.能为发生心跳骤停、溺水、触电的人提供紧急救护。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有所提高。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人和使命感。

3.初步培育学生人人学救、急救为人人的观念。

重点:心跳骤停的识别

胸外按压的要点

难点:心肺复苏救护流程

胸外按压的要点

实现“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和出手相救,你也可以的观念

1

模块

项目

学习内容

学习情境

重点与难点

思政

元素

学时

知识点

技能点

 

 

 

七、

志愿服务

任务:志愿服务基础知识

志愿服务的内涵、原则、权利与义务

社区志愿服务

知识目标:1.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

2.理解志愿服务的特征。

能力目标:1.能掌握志愿服务的原则。

2.能掌握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

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重点:志愿服务的权利与义务

难点: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

投身志愿服务、乐于奉献。

2

八、社会实践

任务:迈入社会,积极实践

掌握“三下乡”社会实践 方案策划的流程。

 

知识目标:熟悉假期实习和假期兼职的相关常识和实用技能;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内涵和意义

能力目标掌握“三下乡”社会实践 方案策划的流程。

素质目标能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社会实践活动,做到

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重点:明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难点:掌握“三下乡”社会实践 方案策划的流程。

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与建设。

2

 

 

 

 

 

 

 

16学时

 

2)本课程实训内容安排表(见表2 )。

2  劳动教育实践安排表

序号

实践内容

实践方式

实训学时

1

“幸福劳动者”采访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将采访过程和结果以ppt或短视频的形式呈现

2

2

颂扬劳模故事

小组为单位,将劳模故事配乐诗朗诵、小品的形式呈现。

2

3

衣之有形

衣物清洗及衣物整理、收纳活动

1

4

食之有味

平衡膳食搭配,学做家常菜

1

5

寝室环境美化

组织学生参加寝室卫生保洁等劳动,文明寝室评比。

1

6

垃圾分类

到校内公共区域和寝室进行垃圾分类活动。

1

7

劳动救护一

邀请医学院的专业教师教授气道异物烫伤、中暑、出血的急救处理

1

8

劳动救护二

邀请护理学院的专业教师教授学生进心跳骤停、溺水、触电的现场救护。

1

9

志愿服务之行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志愿服务之行,从“志愿服务之行1”评选出的优秀方案中选定一个开展志愿服务

2

10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到企业公司、工厂、或农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2

11

公益劳动同行

组织学生到社区、福利院等机构进行公益劳动

2

12

“三下乡”活动

送科技下乡,助乡发展

2

18

 

四、课程实施

(一) 课程组织形式建议

1.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劳动教育公共课必修课程。及时跟进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共34学时,理论课16节,劳动实践18课时。学校可以联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邀请高技能人才楷模、劳动模范、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优秀校友等进校园开展讲座,发挥榜样示范和典型引路的作用。实践部分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分类实施。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深入体会劳动创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提高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练就工匠技艺,养成劳动习惯,树牢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依托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特色,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每学年16学时。深入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协作,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加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使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积累职业经验。

3.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交流活动。把职业技能竞赛打造成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组织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以及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和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在相关竞赛评价指标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突出劳动精神导向。举办技能日、劳动周、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技能与劳动展示交流活动,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

4.统筹开展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形式多样的校内劳动,开展班务整理、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引导学生家庭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利用日常生活劳动实践,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充分依托社会各方面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结合实习教学安排,组织学生到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等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劳动实践。

5.加强创业创新实践。将创业创新实践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建立健全技工院校创业培训体系,依托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网络平台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就业指导机构、“互联网+”等载体的作用,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可开设创业训练营、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服务。鼓励技工院校积极参与“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等各类创业创新比赛,支持学生创业创新。

(二)教学实践活动安排

1.广泛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以“后勤服务育人”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结合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文明寝室建设等劳动锻炼,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助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

2.深入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打造“专业+劳动实践”。工科专业结合专业实习教学实际,每学年安排一定学时的生产劳动实践。以校内外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到高新企业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3.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以校院(系)两级团学组织为主体,开设“菜单式”志愿劳动项目,加强学生公益性劳动意识。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三)教学手段:理论课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使资源应用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教师通过智慧职教云课堂教学平台搭建自己的个性化课程,并利用这种结构化课程、微课、微视频、虚拟仿真、3D动画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课主要以实训、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开展,由专兼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指导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和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劳动实践。

(四)学习建议: 

1.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要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善于结合专业知识,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体验、总结,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个人学习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协作和分享,形成合作的学习方式。

3.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4.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要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注重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

五、课程评价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设计与操作技能、学习的成果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更要关重视学生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评价,尤其要加强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因此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理论与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家庭、学校、社会联合教学,实现多站考核,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一)评价内容

1.平时表现评价

要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要覆盖各类型劳动教育活动,明确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家长、服务对象、社会团体等他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要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收集整理相关制品、作品等,选择代表性的写实记录,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2.学段综合评价

学段结束时,要依据学段目标和内容,结合综合素质档案分析,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建立诚信机制,实行写实记录抽查制度,对弄虚作假者在评优评先方面一票否决,性质严重的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推动将学段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劳动与技术的实践能力;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成果质量。评价中要突出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的方面的内容。

3.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

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校教学质量评估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为抓手,客观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科学评价的信息化。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及实践累计第二课堂学时在每个学期末按照学校的学时学分对应关系,统一认定第二课堂学分,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评价方式。

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拟定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社会团体评价等形式。考核分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考核的方式应为书面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评定等级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待合格三种。

1.过程性评价。要重视结果形成的过程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设计、操作、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劳动教育》过程性考核评价(表3)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考核权重(%)

总权重(%)

1

学生平日表现考核

学习纪律

20

30

出勤

10

回答问题

20

课堂互动

10

劳动技能考核

40

2

学段综合考核

劳动观念、劳动精神

40

40

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

60

3

劳动素养检测

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40

30

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40

技能日,技能成果展览

20

2.终结性评价。内容主要有: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劳动创造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劳动创造的操作技能;劳动创造的实践能力;劳动创造学习的成果质量。评价中要突出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的方面的内容。

3.整体性评价。在注意结果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结果形成的过程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设计、操作、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4 《劳动课程》整体性考核评价(4)

评价要素

评价目标

评价内容

评价依据

权重%

评分

过程评价

60%)

知识要求

 

课堂表现

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内容回答得是否正确、语言表达能力。小组讨论参与程度。

20

 

平时作业

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

20

 

技能要求

实训与

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劳动与技术的实践能力

30

 

终结评价(40%)

结课考试

突出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方面的内容

30

 

综合评定总分

100

 

六、教学资源

1.选用教材: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教材,创新型素质教育精品教材《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

2专业教室:理实一体化的多功能教室、劳动教育基地。

3.实训条件:学校结合各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今后将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

4.教师配备: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的作用,利用共青团、党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家长及当地人力资源,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5.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MOOC学院在线课程,开展空间教学,积极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现劳动教育元素。

 

制订日期: 2020年6月

 

 

 

 

 

 

 

 

 

 

 

 

 

 

 

版权所有 ? 湖南华人策略研究论坛网址医学院  地址:永州市零陵区南津北路338号 联系电话:0746-6368162 湘ICP备140014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