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文化与非遗
盘王大歌
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项目所在地:江华瑶族自治县
盘王大歌是瑶族民间歌谣的集大成,由绪歌、插歌、正歌和杂歌组成,内容主要包括瑶族先民的自然观、人类起源说、瑶族的产生与迁徙、瑶族的婚恋、瑶族的创业史,记述了瑶族的历史、思想、斗争和文化,是瑶族社会中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瑶族的“格萨尔王”。
盘王大歌主要流传在江华及邻近县瑶族居住地区。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南岭北麓,潇水上游,湖南省的最南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接壤。江华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居住最集中的瑶族自治县,被称为“神州瑶都”、“中国瑶族第一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充沛,农产品资源富庶,矿产资源品高量大,旅游资源引人入胜。自然风光绮丽醉人,民风民俗古朴淳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盘王大歌流传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及其它瑶族居住地区,是瑶族人民伴随着世世代代祭祀盘王的礼仪活动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古歌史曲,始作于原始社会,雏形于晋代,形成于唐宋时期。清乾隆年间发现了最早的《盘王大歌》手抄本,至今流传的盘王大歌约8000行,有十二段词、二十四段词和三十六段词三种版本。
盘王大歌集音乐、舞蹈、歌谣于一体,它的歌多为古体诗,且多体并用;句式长短不一,形式多样,以七言为主;它歌不离情,歌情并茂;它歌曲并存,歌有歌名,曲有曲牌,曲有七支;它千腔百调,异彩纷呈,重要的有“呐哗”、“叠歌”、“长仙牌”、“短仙牌”等,适应各种歌词,使整个歌唱变化多端;它采用独特的比兴手法塑造艺术形象,用世代锤炼的民族语言描述历史与人物,用传统的民族唱腔进行歌唱,深受瑶族人民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盘王大歌是瑶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为研究瑶族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瑶族民间歌谣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原型;它是瑶族讲“根底”(传统)的重要内容,对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作用巨大,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瑶族长鼓舞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项目所在地:江华瑶族自治县
长鼓舞是流传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及邻近瑶族地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据史料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瑶族长鼓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相比,有四大独特之处:一是屈膝、稳健有力。在整个长鼓舞动作之中,不论是高桩、矮桩还是行进、跳跃,动作都必须在两膝弯曲的情况下进行。这个特点的形成是和瑶族人民长期在山坡上从事体力劳动的生活环境分不开的。二是“曲”、“拧”。长鼓舞一般都在堂屋中表演,观众伫立四周,中间剩下的余地不大,由于表演场地的限制,特别是在方桌上表演时,每一次位置的变化都必须拧身而过,每一个姿态都必须保持曲线,因此,长鼓舞必须贴身而舞,动作不能过大,要非常紧凑严谨。三是击鼓而舞蹈。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鼓上击出不同的鼓点,动作的节奏是重拍向下,才能稳桩,因而也形成了节奏鲜明,动作稳而有力的特点。四是长鼓舞的音乐伴奏以唢呐为主奏,辅以奏鼓。有“大吹大打”和“小吹小打”之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非常重视。1951年和1954年国庆节,江华瑶族长鼓艺人盘天奉、盘永明等,先后应邀进京为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1982年9月,江华瑶族长鼓艺人冯茂林、黄文贵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应邀表演。1994年,湖北音乐学院教授刘健在江华瑶山长达半年之久的音乐采风,创作出新民族根源音乐《盘王之女》并获亚广联放送基金娱乐金奖。1992年在沈阳举办的全国民间舞蹈大赛中瑶族舞蹈《长鼓风韵》获五项二等奖,并于1995年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银奖。2001年,被誉为“长鼓王”的李根普老人应邀在中央电视台与瑶族青年舞蹈家赵湘同台献艺。2003年,瑶族舞蹈史诗《盘王之女》中的《长鼓风韵》用的就是原汁原味古老的长鼓舞的音乐。该剧参加当年湖南省艺术节大赛夺得综合金奖和8个单项奖。2006年9月,江华瑶族长鼓舞入选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此外,江华长鼓舞还多次应邀到土耳其、芬兰、比利时、越南等亚欧国家演出。
瑶族长鼓舞在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级为重要的作用。从历史学、民俗学、瑶学、民族文化史等多种学科角度分析,瑶族长鼓舞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重要的文化景观。